常谈常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安全防线出现漏洞,那些被人类力量所驯服,却又极具破坏力的生物制剂、病毒、细菌等,便可能如脱缰野马,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据《每日邮报》12 月 10 日报道,澳大利亚一家实验室丢失了数百份致命病毒样本,造成生物安全的重大漏洞。
而这起事件最早得回溯至三年前—2021年。当时,昆士兰州公共卫生病毒学实验室储存致命病毒的冰箱发生了故障,但直到一年以后,有关部门才获准能够检查冰柜,这时,那些致病病毒已不翼而飞。
再过了两年,昆士兰州卫生部长在2024年12月8日的公开声明中透露,失踪的病毒样本数量高达323瓶,其中不乏极具威胁性的病毒种类。
近100瓶亨德拉病毒,这种能在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病毒,其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极高;更有两瓶汉坦病毒,作为生物危害4级的病毒,它们从老鼠传至人类,可引发严重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还有223瓶狂犬病毒,一旦发病,几乎无生还可能。这些病毒的遗失,无疑为公共安全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从病毒样本丢失到被发现,再到公之于众,竟跨越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关部门为何迟迟未能采取行动?为何在冷冻设备故障后,要等待一年之久才获准检查冰柜?这一系列的问题,如同迷雾般笼罩在事件之上,让人对实验室的管理漏洞产生深深的忧虑。
如今,病毒的失踪已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它们是被偷窃、被隐藏,还是被销毁?公众是否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感染风险?这些疑问,如同沉重的石块,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而这不是世纪以来唯一一起安全事件,近半个世纪前,伯明翰大学天花实验室的病毒泄漏,导致了
实验室安全乱象频发,令人触目惊心。某大学“羊活体解剖学实验”中,因未严格检疫和防护,导致28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其中不乏学生,青春蒙阴,前程尽毁。
这些脐带血原本是父母为孩子们储存的希望,却因企业的低级失误而化为泡影。这让新加坡的父母们震怒,也让全球对脐血库等生物制品保存机构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新加坡卫生部对此事件格外的重视,不仅委任专家小组进行独立审查,还果断采取监管措施,勒令康盛暂停新业务,并面临经济处罚或起诉的可能。此事件不仅使康盛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更对整个脐带血储存行业的信誉造成沉重打击。众多受害客户正积极寻求法律途径维权,而政府亦在考虑介入,以期提供更为妥善的补偿方案。
无论是病毒样本还是脐带血,都是极其珍贵的生物资源,它们的保存与管理必然的联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隐患和漏洞,让人不得不担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领域构建了全面而严格的法律体系。这两部法律和法规不仅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还具体规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标准、管理原则及法律责任,为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它们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强化了实验室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实验室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还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要求各环节负责人做到眼明心清,确保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采集、运输、储存等所有的环节的严格监管,有很大效果预防了病原微生物的泄露和滥用。
以浙江脐血库的经验为例,其作为七家脐血库之一,首先在操作上,全面遵循《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技术规范》等法规,实行QMP管理,并接受多个行政监管部门的密切监督。这种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了脐带血从采集、检测到储存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从而保障了其质量和安全。
这种监督管理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温度上的异常变化,确保储存环境的稳定性,从而保障脐带血的质量和细胞活性。
如果20世纪是药物治疗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细胞治疗的时代,未来,这个范围更是会扩大到再生医学的范畴。
越发展,生物制品保存的重要性就越凸显。实验室丢失病毒样本、脐血库样本保存不当是已发生之事,纵使它们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粒土,我们却不能真的只把它当一粒土看待,从现在开始,总结经验,更新策略,在一粒土成为一场泥石流之前,纠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