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薛其坤院士領銜!我國获得高溫超導研讨重大打破

时间:2025-02-21 来源:产品中心
详情

  本報深圳2月18日訊(通訊員韓文嘉記者劉盾)記者今日獲悉,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讨團隊于北京時間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天然》線上發表研讨效果,發現常壓下鎳氧化物的高溫超導電性,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科學難題供给了新打破口。

  超導比如電力高速公路上的“零能耗跑車”,電流转過時彻底沒有損耗,被廣泛認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远景。超導現象自1911年被發現以來,尋找更高溫度的超導资料成為國際科學界的一個重要研讨方向。傳統超導體的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為40K(熱力學溫度,相當於零下233.15攝氏度),又稱“麥克米蘭極限”。

  近年來,鎳基超導资料“異軍突起”。但是,鎳基超導资料怎么擺脫高壓约束,實現常壓高溫超導?這成為全球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目標。3年來,薛其坤與南科大副教授陳卓昱率領研讨團隊,持續攻關。

  研讨團隊自主研發了“強氧化原子逐層外延”技術。這項技術可在氧化才能比傳統办法強上萬倍的條件下,仍然實現原子層的逐層生長,並精確操控化學配比。這如同在奈米尺度上“搭原子積木”,構建出結構複雜、熱力學亞穩,但晶體品質趨於完美的氧化物薄膜。這項技術不僅為包含寬禁帶半導體等各類氧化物的缺氧難題供给了解決计划,還極大地拓宽了高溫超導等強關聯電子系統的人工設計與製備。

  研讨團隊應用這項技術,開發鎳基超導资料。研讨團隊試驗了1000多片樣品,最後在常壓環境下,實現了鎳氧化物资料的高溫超導電性。這一發現使鎳基资料成為繼銅基、鐵基之後,第三類在常壓下打破40K“麥克米蘭極限”的高溫超導资料體系。此次打破也标明,通過界面工程優化资料設計,很有期望在更高的溫度,例如液氮溫區實現鎳基超導。

  令人欢喜的是,實現這一重大打破的科研團隊均匀年齡僅28歲。團隊負責人陳卓昱僅35歲。在他直接率領下,主要由博士後和在讀研讨生組成的研讨團隊,尽力開展攻關,並获得這項效果。

  鎳基超導研讨是當前國際科學界的前沿熱點。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讨團隊與合作者幾乎在同時,也報告了類似资料體系中的常壓超導電性。中美團隊研讨路徑獨立,實驗彼此印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團隊悉数採用國産儀器,發展了獨特的強氧化才能薄膜生長技術,成功獲得了晶體品質更高的薄膜资料。這不僅實現了科學上的打破性發現,更為我國在超導甚至量子资料領域的長期自主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一篇:济南福匠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下一篇:康沣生物-B暴升1519%微创介入冷冻医治立异医疗器械引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