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力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液体动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强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关键之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将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全面实现液体动力“三高”发展基本战略为统领,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持续开展能力提升、增强创新突破实力、加快深化改革步伐”为发展主题,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验单位,4月10日,六院101所迎来了建所6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四月初始,深春已至,六院101所迎来了65周岁的生日。65载栉风沐雨,一代代航天人在此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从仿制“1059”起步,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八年九机”之三机研制任务交响频奏,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的火箭发动机综合研究试验基地;从建立第一条液氢生产线,到“氢”舞“飞扬”,闪耀冬奥,国产首套吨级氢液化系统研制成功,成为中国产能最大的液氢生产单位和氢能产业关键一环;从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到圆满完成党和国家多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创造中国航天历史上多个“第一”和“唯一”。101所几代航天人始终秉承航天报国初心,戮力同心,奋进超越,向着高水平发展阔步前行。
茫茫夜空,群星闪耀;浩瀚寰宇,万物流转。65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一朵飞舞的小小浪花,当驻足那高耸的试验台,极目绿树掩映的厂区,是否知道,65年前,这里荆棘丛生,遍地滚滚卵石,无尽荒凉。一号台建台之初,为满足研制我国“争气弹”的需要,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凭着一把铁锹一把镐,用最原始的方法解决建设和生活用水。1959年,为了尽快提供“1059”发动机试车台,在工业基础薄弱且没有一点设计资料和建台经验的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凭着一腔热血和赤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相继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在随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我们的前辈扎根北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
昔日的试验台依旧被群山环抱屹立于北山之上,与之交相辉映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厂房。往日的荒芜早已不在,如今,这里已是世人瞩目的“风水宝地”,试车成功的好消息从这里频频传出,这里跟中国航天紧紧相连。“北斗”组网、“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揽胜,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的体现,更是101所一代代航天人勇担建设航天强国使命的生动实践。
随着65年的创新发展建设,这里与创建之初发生了质的变化,试验技术能力与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载人航天空间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探月整机台、低温试验区、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验台等先后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液体动力试验技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航天宇航动力涞源试验中心开工建设,以实际行动支撑航天强国战略目标实现。
你可能不知道,2019年,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试验验证最关键的时刻,试验团队曾6个月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休息,在重压面前,迎难而上,一直在改进和优化试验管理模式,推进试验流程再造,缩短试验准备周期,完成了数十次试验、多次系统转换,助力长五火箭一飞冲天。你可能不知道,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为确保试验任务按计划实施,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广大党员主动请缨,试验队员踊跃报名,办公室、会议室里成了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你可能不知道,在空间站建设期间,为保障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发射后墙不倒,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我们迎着海风、顶着烈日,靠藿香正气丸和凉茶,坚守了数月。你可能不知道,作为我国航天液体推进剂研究的国家队,我们的研发创新团队里有20余名博士,2022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国几乎所有的火箭和各类航天器上所用的推进剂产品都是由我们研制生产。你可能不知道,仅2022年,我们就完成300余台次的试验任务,“一天两试、一天多试”成为常态,有力支撑了中国航天宇航发射突破50大关,多个新型号试验成功创下多个首次,“八年九机”之三机研制任务捷报频传,有力支撑以载人登月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
波涛蓄势,起于涓滴之力。在航天精神和六院“院魂”的引领下,一代代航天人在此接续奋斗,凝结成今天来之不易的非凡成就。当圣火“飞扬”用微微之火点亮冬奥,点燃世界的热情,你可知道,实现氢气作为冬奥火炬燃料的世界首创,背后是6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
1961年,在物质条件极巨匮乏的年代,这里成立了我国航天第一个低温技术探讨研究机构,建立了我国航天第一支低温专业研究队伍,1966年,100L/h氢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低温领域技术探讨研究和低温介质生产以及低温设备研制生产之先河。1970 年,随着氢氧发动机设计生产任务的展开,试验台的建设成了当务之急,面对液氢液氧低温试验技术的诸多困难和难题,我们的前辈夜以继日,忘我奋战,大胆创新,首台液氢贮箱、低温截止阀、低温球阀、电容液面计、液氢液氧密度传感器等就是在那个时期先后研制出来的,为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讯卫星的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我们接到冬奥火炬研制任务时,我们有的是自信与自豪,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的理念及发动机试验测试全覆盖的方法应用到火炬研制中,设计搭建了火炬综合试验测试平台系统,10级强风、零下40℃低温、暴雨和5000米高海拔等环境的试验验证,让“飞扬”无惧风雨;我们借鉴航天火箭发动机校准试车交付管理模式,在火炬充装完成后,进行10秒点火试验,让圣火成功传递,万无一失。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有灿若星辰,也有点点灯火。当落日的余晖抚亮试验台和车间厂房,当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在婆娑树影间被拉长,你能看到,拼搏与奋斗的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
1996年至2014年,为满足氢氧火箭发动机研制试验的需求,我们相继建设了三条液氢生产线,为了不让液氢供应成为研制短板,建设期间,我们夜以继日,跟时间赛跑,设备维修维护期间亦是如此,我们见缝插针,抓紧作业,液氢产能逐年递增,让这里成为中国产能最大的液氢生产单位。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我们在这400多个日日夜夜里持续奋战,给自己下战书,势必要第一个啃下国产吨级氢液化系统的硬骨头,经过几十次的修正与试验,我们不负众望,我国首套吨级氢液化系统调试成功,在随后的日子,我们乘势而上,强化氢能领域市场开拓,与多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15吨/天氢液化项目合作,建成我国首个液氢加氢站,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车载液氢供气系统搭载整车试行成功。我们植根于航天液体推进剂技术,转战服务国计民生主战场,过硬的航天品牌材料迅速成为家电、汽车、蓄电池、IT等行业的宠儿,实现单一产品销售破亿。我们身上的工服、冬奥志愿者们穿的防寒服,里面填充的是我们近两年开发研制的航天保暖材料,连续8个月的奋战,一针一线地摸索,数十次的材料配方调整,2个小时、零下40℃七级风的真实体验数据,让我们的产品收获了无数赞誉。我们创新生产模式,调整市场策略,坚持国际化发展思路,探索并发挥“研发-市场联动模式”,克服疫情不利影响,迎难而上,挑灯夜战,让个体防护产品在疫情中实现逆势增长,创新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
回首往事,成绩斐然,难掩我们心中油然而生的骄傲与自豪。我们承载的是历史征程上的勇气,更是奋斗路上矢志不渝的坚守。从放飞“嫦娥”,取回月壤,实现揽月梦,到远送“天问”,遥控“祝融”,实现探火梦,再到托举“神舟”,“天宫”揽胜,实现驻天梦,我们的梦想远不止于此。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发展动力,我们必行。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光辉,我们将逐梦前行,不负韶华,向着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出发。辉煌成就六十五载,砥砺奋进新征程,明天的我们定将更加绚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