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年代,我军什么都是稀缺的。衣不果腹早已习以为常,武器装备能说也不如敌军。
这时军事上的专业人才稀缺,在爆破方面我军也有着非常大的短板。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但只要有一人带动,此事必然事半功倍。
爆破的威力有多大不用多说,如若发展起来,我军实力必然大增,同时伤亡的战士也将进行一定缩减。
要说这方面的标杆人物是谁?那还得是学习过爆破工程的王凤麟。他是抗日英烈,同样是需要我们熟知的传奇人物。如此,他是怎么做到的?
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抗战的盛况我们看在眼里,可我军兵力增加的同时,武器装备也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众所周知,我军一些部队成立之初,人数并没多少,可随着大家的抗战热情高涨,人数逐渐增加,想要有武器装备甚至只有上了战场才能知道有没有。
而且当时很多部队没有供应渠道,有的战士手中甚至拿不到枪,当然就算有枪,子弹也严重不足。这时为了迷惑对手,将自己的袋子装的鼓鼓囊囊的情况很多,可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不过是用来滥竽充数的罢了。
如此,部队平常最要紧的任务无疑是寻找武器装备。当然尽管是这样,招兵的事宜同样不可能会落下,毕竟人多力量大,抗战时期也确实需要更加多的人加入。
各地收集和收购是肯定的,但这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且收到的武器还各不相同,性能上更会差出很多。最主要的是我军当时囊中羞涩,最基础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何况是花钱买可能价格不菲的武器。
这时有些战士可能会凑凑钱,为了战斗需要,把家里地卖了的情况都有。但为了作战准备,我军战士可以说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不管最后到手的是什么,总之就是有就不错了。
为此战士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从农民手中买过手榴弹。可以说这东西只有拿到手的那刻是最让人高兴的,战士们还纷纷别在腰间,生怕别人看不见,毕竟其他战士看了只有羡慕的份儿。
可是真到了战场上,未必可使用。既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只有试一试,一试结果真不响,再接连扔了几个,依旧如此。
结果是百姓们将其埋在地下,时间久了也早就潮了,那威力自然就施展不出来了。可是这样确实挺唬人,战士们依旧不舍得扔。
其实除了这些,我军一度也没有军装,身上不过是穿了又穿的旧衣服,比起敌军统一的军装,只能说差出不少。
战后,不仅敌军的武器装备被我军缴获,就是身上的衣服、鞋子等可能都是宝儿。归根结底,许多八路军部队就是一个字“穷”。
此时根本说不上能制造军事装备,毕竟读书、识字的才有几个人,更别说研究爆破了,总之我军部队一度想都不敢想。
直到王凤麟回国,他给八路军队伍带去了更多可能,在他的努力下,战士们的抗战热情也一度被激发。
王凤麟就是那研究爆破的重要人物。1911年出生的他,在抗日斗争展开后,便加入进去。1935年王凤麟去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就是一关键节点。
在那里他加入工兵班,展开爆破学习,待学成归来,只能说他的用武之地将更甚。
作为爆破专家,他擅长的方面正是我军非常稀缺的,所以在1938年,王凤麟去到山东纵队,办了一个爆破班。由此也便是为让战士们学到更多,更多认识到爆破。
但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多好,本就“穷”的队伍,在一些条件上非常简陋,可情况如此,王凤麟也只能尽快适应。
一方面基本的理论知识肯定要学,但上手做也是重中之重,所以在王凤麟的带动下,他们一起自制石雷等。此前只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战士们,如此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从他这个爆破班出来的人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如他培养的刘厥兰等爆破英雄。
虽然这个班只办了两期,总共下来没多少人,但我们常说人在精不在多,在这里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后来王凤麟进入部队,此前他将自己的爆破技术传授,由此应用到更多队伍中。同样王凤麟出任二团副营长后,他也做出了十足的贡献,可以说他的看家本领发挥了大用。
就如在1941年,在王凤麟的带领下,八路军队伍在甘泉寺对日军展开了伏击。本就是伏击,敌军自然防不胜防,所以轰隆几声,敌人三十多人便被他尽数消灭。
而且这样的一种情况不止这一次,只要有王凤麟在,五分钟、十分钟解决战斗不是没有可能。
在山东,从第一旅,到后来的三师、八师,可以说都有王凤麟的影子出现。因为在他的教导下,爆破攻坚能手接踵而至,他的影响力也就可想而知。
要知道这时的王凤麟不过是个副团长,在他的影响下,八路军队伍提高的可是战斗力,而说他是标杆人物,那肯定毋庸置疑。
总而言之,在这期间王凤麟辗转了不少队伍,其目的无疑是为了传授经验,就连作为团长的王吉文都因为第一次爆破成功高兴的手舞足蹈,更别说其他人了。
如此战斗力得以提高,队伍的积极性也极大的被带动起来,那么战场上的他们也将所向披靡。
在山东八路军部队,王凤麟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在1942年,王凤麟就遭遇了磨难,甚至英勇牺牲。
他先是因为右腿粉碎性骨折而截肢,可能在我们现在看来,得到及时救治后不足以这样,可是战斗年代,医疗资源有限,为了保命也就必须这样。
直到因为不拖累队伍行军,王凤麟留守在了马鞍山。一定作战准备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所难免,可是日军火力之盛,他们终究抵抗不住,最后王凤麟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即便是死,他也不愿落入敌军之手。
王凤麟的一生是热烈的,他是我军爆破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带动下,为八路军部队带去了更多的可能,也为之培养出不少爆破人才,直到生命最后,他的革命信念依旧坚定。
八路军部队经历了很多磨难,常年斗争,他们身上无疑疲惫不堪,可他们的意志坚定,终是在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像王凤麟一般的英雄、烈士很多,他们涉足不同方面,终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画卷能忆几笔?史册能书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