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之初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体系尚不完善,科学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有限,在关键领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在世界的东方迅速崛起。
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在 5G 通信、高铁、电子商务等领域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天问一号” 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嫦娥五号” 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中国的深海探索也成绩斐然,“奋斗者” 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改变了本国人民的生活,也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美国曾经对中国更多的是轻视与不屑,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无法对其全球霸主地位构成威胁。但如今中国的日益强大让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忌惮。
美国开始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打压,贸易战、科技封锁、南海挑衅等一系列动作不断上演。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美国上将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声称中国的发展如今和这三人有一定关系。这一言论瞬间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猜测,这三人究竟是谁?他们又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怎样至关重要的角色呢?
钱三强1913 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钱三强自幼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吴有训等著名教授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物理学知识,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 年获得了公费留法的机会,前往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妇。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原子核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46年与夫人何泽慧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科学界,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钱三强也因此获得了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成为了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1948年在国外拥有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的钱三强,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他深知祖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急需科学技术的支持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回国后,钱三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中。
钱三强对中国的核物理领域贡献卓越,主持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个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核物理研究从无到有慢慢地发展壮大,还积极推动了中国与苏联在原子能领域的合作,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发展原子能的协定,确立了 “一堆一器”(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项目。
1958年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顺利落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原子能时代。在和氢弹的研发过程中,担任中国核弹研究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组织并且开展技术攻关,带领科研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艰难情况下,钱三强临危受命,凭借着自己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凝聚起了国内顶尖的科研力量,为和氢弹的成功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不能离开钱三强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三强还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训,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核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储备了雄厚的人才力量。在 “两弹一星” 元勋中,有十一位与、氢弹的研制有关,除钱三强本人外,其他十位科学家几乎都得益于钱三强的推举。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于敏等后来为中国核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都曾在钱三强的组织和领导下,为中国的核事业贡献力量。
黄旭华1924 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童年时期中国正遭受着外敌的侵略和欺凌,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旭华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变得强大起来。
1945 年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 年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黄旭华也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在核潜艇领域更是一片空白。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重重困难,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们白手起家从零开始,靠着简陋的计算工具和顽强的毅力,开启了艰难的核潜艇研制之路。
没有参考资料就四处搜集有关信息,从国外的报刊杂志中寻找蛛丝马迹;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用最原始的办法来进行试验。在核潜艇的关键技术水滴型艇体设计上,黄旭华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分析和改进,终于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为核潜艇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领域和学科。黄旭华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攻关,还要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团队协作。在他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工人和战士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不分昼夜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在核潜艇的动力系统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遇到了核反应堆控制的难题,这必然的联系到核潜艇的安全运行。
黄旭华亲自参与到技术攻关中,与专家们一起反复研究、试验,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了核反应堆的稳定运行。
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这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 年中国核潜艇成功进行了极限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参与了这次试验,变成全球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这次试验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核潜艇的性能和安全性,也展示了中国核潜艇技术的成熟和可靠性。
黄旭华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更在于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核潜艇研发体系。他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核潜艇人不断前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核潜艇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进步,从第一代核潜艇到第二代、第三代核潜艇,中国的核潜艇在性能、隐身性、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如今,中国的核潜艇慢慢的变成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在保卫祖国海疆、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钱学森1911 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的家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父亲钱均夫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对钱学森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钱学森自幼聪慧,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好奇心,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
1934 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获得公费留学美国的机会。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的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在美留学期间,钱学森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卓越的才华,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建立了 “卡门 - 钱学森公式”,这一公式在高速空气动力学领域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现代飞机和导弹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钱学森还参与了美国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包括火箭与导弹技术的研究,他提出的使用火箭推进器将卫星送入太空的想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航天计划之一,他的 “钱学森方案” 为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和航天器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照。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使他在国际科学界声名鹊起,成为了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年仅 36 岁就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的价值,他们都以为钱学森掌握着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他的回国将对美国的军事和科技优势构成巨大威胁。
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表示: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 5 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美国政府对钱学森进行了百般阻挠和迫害,吊销了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限制他的行动自由,对他进行监视和审讯。1950 年,钱学森在回国途中被美国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关进了监狱,遭受了长达 15 天的非人的折磨。虽然最终在多方营救下被保释,但他的生活依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面对美国政府的迫害,钱学森并没有屈服,坚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被软禁的五年里,钱学森一边与美国政府进行坚决的斗争,一边利用有限的条件继续开展学术研究,完成了 40 万字的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开拓了高温度高压力的新领域。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定信念,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艰苦的外交谈判,美国政府最终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 年 10 月 8 日,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1956 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艰苦的条件下,钱学森带领着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白手起家,开始了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艰难探索。
亲自参与制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导弹研制过程中,钱学森面临着技术落后、人才短缺、设备简陋等诸多困难。但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于 1960 年 2 月发射成功 ,同年 11 月,中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 10 月,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中国的导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0 年 4 月 24 日,在钱学森的牵头组织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郑重进入了太空时代。此后,钱学森又参与了一系列与导弹、火箭、卫星相关的重要工程与试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航天工程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协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确保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高效有序发展。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钱学森还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训,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学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激励着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钱学森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支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
钱三强、黄旭华、钱学森,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发展的史册上。钱三强开创了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让中国在核领域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使中国的海军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的海洋权益;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让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中国崛起与每名爱国的劳动者(科学家、工人、农民、教师、医生……)都息息相关
主要作品《我的蒙古马》乌兰图雅演唱,《诺日朗》仁钦卓玛演唱,《兵书》东方传奇演唱,《请到哨卡来》黄思思演唱,《想念凉山》阿迪王军演唱等。